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

機動學第十三次作業

歡呼一下 喔耶!!!


B94611032 張鈞崴

1.

觀察 125/5=25

25/5=5


所以連續使用三組 1:5 1:5 1:5 的齒輪串連起來

就可以最簡單的得到 1:125 的轉速比!!




2.

我覺得第七次跟第八次都做得很認真

因為這兩次作業份量蠻多的

但我還是盡力完成了!!

也貼了動畫連結

現在部落格很多功能都會使用

貼圖 做連結 貼影片等

一學期下來收穫不少

謝謝教授

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

機動學第十二次作業

B94611032 張鈞崴



我在講義中找到的程式

contact_ratio

帶入數值

Pd(徑節)=8
n2,n3(兩齒輪齒數)30、48
phi(壓力角)20


[c_ratio, c_length,ad,pc,pb,r2,r3,ag]=contact_ratio(Pd,n2,n3,phi)



接觸比c_ratio = 1.7005 接觸長度c_length = 0.6275

齒冠ad = 0.1250 周節pc = 0.3927

基周節pb = 0.3690 兩齒輪節圓直徑。r2 = 3.7500 r3 = 6


兩齒輪的

接近角 遠退角 作用角
ag = 10.4850 9.9211 20.4061
6.5532 6.2007 12.7538



節圓(pitch circle):

節面之正頗面 代表齒輪之虛擬圓


壓力角20度 勁節8 齒數30T 40T

r1(節圓半徑)= 30/(2*8)=1.875 

r2(節圓半徑)= 48/(2*8)=3 




基圓(base circle):
虛擬圓 用以產生漸開線已形成齒形


rb1=r1(節圓半徑)*cos20=1.7619

rb2=r2(節圓半徑)*cos20=2.5980


干涉之證明

干涉之條件為


(N2+2N2 x N3)(sinX)^2>= 4 + 4N3

設N2=30T N3=48T,X=20度

30(30+2*48)*(sin(20))^2)>4(1+48)
並不會有干涉。



或使用講議之程式

function [x]=isinterf(phi,N1,N2)
%
% Test if the gear set exists an interference
% phi:pressure angle, in degrees
% N1,N2:teeth of both gears
% x=0:no interference; x=1 interence exists
x=0;
sinx=sin(phi*pi/180);
if N2<N1,nn=N1;N1=N2;N2=nn;end
if N1*(N1+2*N2)*sinx*sinx<4*(1+N2), x=1;end

isinterf(20,30,48)
ans = 0

不干涉



齒輪模組動畫





謝謝教授

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

機動學第十一次作業

B94611032 張鈞崴


1.我5/24有來上課!!!


2.

位移-角度




速度-角度




加速度-角度




凸輪在沒有上升 或沒有下降 的過程中 速度 加速度皆為0




程式:
function drawcam
%設定0度到100度的值
for i=1:10
place(i)=0
speed(i)=0
acc(i)=0
end
%設定100到200度的值
for i=11:1:21
phi=(i-1)*10
[y,yy,yyy]=parabol_cam(phi,100,100,1,5,0)
place(i)=y
speed(i)=yy
acc(i)=yyy
end
%設定200到260度的值
for i=22:26
place(i)=5
speed(i)=0
acc(i)=0
end
%設定200到360度的值
for i=27:1:37
phi=(i-1)*10
[y,yy,yyy]=parabol_cam(phi,260,100,-1,5,0)
place(i)=y
speed(i)=yy
acc(i)=yyy
end
%畫圖
X=0:10:360
figure
plot(X,place,'c+:')
figure
plot(X,speed,'b+:')
figure
plot(X,acc,'r+:')



3.

軌跡曲線





曲線的起始點不為0,而是半徑+鞘的長度 = 25


4.



function cammove
for i=1:100
r(i)=15;
end
for i=101:201
r(i)=15+(5/100)*(i-100);
end
for i=201:260
r(i)=20;
end
for i=261:360
r(i)=20-(5/100)*(i-260);
end
theta=linspace(0,2*pi,360)
for i=1:360
k=r(1);
for j=1:359
r(j)=r(j+1);
end
r(360)=k;
polar(theta,r)
pause(0.0001)
end

謝謝教授

2007年5月23日 星期三

機動學第十次作業

B94611032張鈞崴 5/17有上課

1.




假設桿長為L 且在一複數平面上

旋轉中心M平面上的原點 端點P到旋轉中心M 的距離是X

並且以角速度W逆時針方向旋轉,

P點的速度=iwx * exp(iwt+iθ)

加速度=-w*w*x*exp(iwt+iθ)



M上如果有水平速度V

P點速度=v+iwx*exp(iwt+iθ)

加速度= -w*w*x*exp(iwt+iθ)



M再加一水平加速度a

P點的速度= v+at+iwx*exp(iwt+iθ)

加速度= a-w*w*x*exp(iwt+iθ)




四連桿的狀況

P以A為旋轉中心

Q以B為旋轉中心

所以 PQ 的速度方向 如圖示

都分別為桿子垂直方向


2.




如動畫所呈現

紅色圓圈為瞬心的位置



程式輸入 slider_draw(10,10,0)


function slider_draw(R,L,e)

ang=linspace(0,360,100);
[d,theta3]=slider_solve(ang,R,L,e,1)
x=R*cosd(ang);
y=R*sind(ang);
for n=1:100
link_plot([0,x(n),d(n)],[0,y(n),e],2);
line([d(n)-3,d(n)+3,d(n)+3,d(n)-3,d(n)-3],[e-2,e-2,e+2,e+2,e-2]);
hold on
plot(0,0,'ro')
plot(x(n),y(n),'ro')
plot(d(n),e,'ro')
plot([0,0],[0,e-d(n)*(y(n)-e)/(x(n)-d(n))],'ro:')
plot([x(n),0],[y(n),e-d(n)*(y(n)-e)/(x(n)-d(n))],'ro:')
plot([x(n),d(n)],[y(n),y(n)*d(n)/x(n)],'ro:')
plot([d(n),d(n)],[0,y(n)*d(n)/x(n)],'ro:')
axis equal
axis ([-45 45 -30 30]);
pause(0.000001)
clf
end


謝謝教授

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機動學第九次作業

b94611032 張鈞崴
本週(5/3)有來上課


使用slider_limit程式分析發現

the1 =

6.4514


the2 =

241.7575

這組曲桿的右極限角=6.4514

最大左極限角=241.7575



根據題目設定 R: 32+10=42 L: 42+5=47

輸入 slider_draw(42,47,10)






function slider_draw(R,L,e)
[s,theta21,theta22]=slider_limit(R,L,e)
ang=linspace(theta21,theta22,100);
[d,theta3]=slider_solve(ang,R,L,e,1)
x=R*cosd(ang);
y=R*sind(ang);
for n=1:100
line([0,x(n),d(n)],[0,y(n),e]);
line([d(n)-3,d(n)+3,d(n)+3,d(n)-3,d(n)-3],[e-2,e-2,e+2,e+2,e-2]);
axis equal
axis ([-100 100 -100 100]);
pause(0.05)
clf
end
ang=linspace(the2,180-the1,100);
[d,theta3]=slider_solve(ang,R,L,e,-1)
x=R*cosd(ang);
y=R*sind(ang);
for n=1:100
link_plot([0,x(n),d(n)],[0,y(n),e]);
line([d(n)-3,d(n)+3,d(n)+3,d(n)-3,d(n)-3],[e-2,e-2,e+2,e+2,e-2]);
axis equal
axis ([-100 100 -100 100]);
pause(0.05);
clf
end


謝謝教授

2007年5月9日 星期三

機動學第八次作業

B94611032 張鈞崴

A 張鈞崴 4/26 有來上課


B1:

23桿節點速度  30 單位長度/秒




34桿節點速度   24.8單位長度/秒




23桿節點加速度  300 單位長度/秒平方




34桿節點加速度  1922單位長度/秒平方



B2:
B1以程式計算跑出來的圖
箭號為速度跟加速度的方向
因為下方的黑桿為固定桿
所以只能以兩端為軸心做轉動










B3





如圖所示
限制角度為29.0度 331.0度








B4
經程式檢驗 此類型為雙搖桿型連桿
全部的桿都不能完整的轉動
主動桿的死點
位在第二桿為29度or 331度時










B5

動畫影片如下




2007年4月25日 星期三

機動學第七次作業

b94611032 張鈞崴

我4/19有上課 張鈞崴的機動學部落格




<7.1>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7.2>

第一桿速度

















第一桿加速度
















第二桿速度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第二桿加速度


















第三桿速度

















第三桿加速度
















<7.3>